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校首页 学院概况 党群工作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 实践活动 成果展示 课程思政 制度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向同行实践教学育人活动成果巡礼

发布时间:2025-04-02

2025年3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沉浸式教育+跨学科融合+空间赋能”为核心抓手,构建起“理论+实践+传播”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生动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活力。

创新场景:打造沉浸式育人新形态

在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光影思政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面向全校发起红色光影主题邀约,精心遴选《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经典影片,通过专家导赏、主题研讨、观影心得征文等活动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光影叙事中探寻历史脉络,感悟革命信仰的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

深耕内涵: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社团知行社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自主策划“经典诵读+艺术实践”双轨联动模式。3月29日,基地知行讲堂创新开展“翰墨思政书韵铸魂”毛泽东诗词书法创作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石磊副教授主讲,深度挖掘诗词中的思政元素。活动中,师生共同临摹《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经典文本,通过笔锋研习体悟“数风流人物”的历史担当;同步开设“红色经典诵读书会”,师生结对演绎《为人民服务》等文献选段,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感悟精神力量。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微信话题#笔墨里的信仰#阅读量激增。这场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引路人”,学生从“倾听者”成长为“传播者”,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主体性与实践性统一。

创新实践:打造多元思政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依托基地特色展陈资源,创新推出“这就是中国”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场景还原与互动式教学,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与认同:

开国大典油画前:师生以“油画里的中国”为主题,结合油画细节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重现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

李大钊《青春》竹简前:开展“经典里的中国”诵读活动,通过解析革命先驱的青春宣言,激发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感;

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展板前:以“改革中的中国”为主线,重现“大包干”历史场景,探讨改革创新的时代价值;

珠港澳大桥展板前:聚焦“科技里的中国”,结合工程奇迹解析新发展理念,展望大国崛起的技术力量。

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形式,将静态展陈转化为动态课堂,累计吸引万余人次参与,成为校园内广受好评的“移动思政课堂”。

品牌辐射:打造红色育人品牌    

依托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打造多元化思政育人矩阵。3月份,基地面向全校师生推出“红色信仰与青年责任”“筑牢理想信念 深化服务宗旨”“追寻红色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三场专题宣讲,分别针对学生发展对象、机关第五党支部党员教师和外语系党员教师群体定制内容:为学生发展对象设计“党史故事分享+红色影视片段解析”沉浸式课堂,通过沉浸式观影与互动问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为机关党员教师开设“筑牢理想信念 深化服务宗旨”专题宣讲,结合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基层服务案例剖析,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需求精准对接;为外语系师生策划“追寻红色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宣讲,引导师生在国际比较中增强道路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生处、团委同步推进“百场红色思政育人活动”计划,以基地为枢纽整合全校育人资源,计划年内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大主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系列宣讲与实践活动。首期四场活动已圆满落地,覆盖学生党员、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通过情景模拟、实地研学、学术沙龙等形式,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多元共生”转变。这种“精准滴灌+全域覆盖”的育人模式,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又通过资源共享形成协同效应,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功能升级:拓展基地育人新维度 

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深化空间赋能,将传统展陈升级为“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的育人载体。在3月29日的书法创作活动中,学生创作的几十幅作品在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展区展出。基地创新设置的“思想之塔”区域配备自助式红色书籍阅读专区服务全院师生。数据显示,基地三月参观学习人数持续增长,已成为校园思政教育的“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同向同行实践教学基地为枢纽,持续深化“这就是中国”系列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迭代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一方面,引入AI智能导览、元宇宙虚拟展厅等技术,开发“重走长征路”沉浸式剧本杀等新型育人项目,让历史场景可触可感、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另一方面,着力搭建“大思政”育人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协同育人,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育人合力。同时,学院将重点推进“大师资”建设工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培育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思政名师,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政育人品牌提供人才支撑。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致力于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型升级,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