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2021年8月
目 录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20003 课程类别:理论课
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学时:40 编写执笔人及修订日期:刘丽丽/2021.8
学分:2.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李国亮/2021.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05方案而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各班级,是每位大学生(高职生)的必修课程,每学期每班总学时数为8学时。
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密切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大学生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态度,明确自身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
(二)课程设计理念
1.政治性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党中央、教育部多次下发专门文件对其进行强调和规范,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2.适应性
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按照高职学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必须”、“够用”的原则,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着力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3.人本性
新时代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背景,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热点,充满朝气,富有个性,有梦想,有追求,受知识和经历的局限,又充满困惑迷茫,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他们更多的引导,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实现协调发展。
4.系统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内外大事、大事件,即形势,另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处事方针、规定,即政策,这两个方面发展比较快,通常为6个月一个周期,如何有效把握课程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树立系统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形势与政策两个方面,也要兼顾形势、政策每个方面的内外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国内外大事、大事件要讲;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要讲。
(三)课程设计思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必须注意课程的准确定位和内容体系结构。课程定位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学生公共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在思政课体系中的位置、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内容结构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容上构建起“2-2-2”的结构体系。“2大模块”是指形势模块、政策模块;“2方面形势”是指形势模块下设国内大事和大事件与国外大事和大事件两大类专题,“2方面政策”是指政策模块下设党和国家内政方针和规定、外交方针规定两大类专题。
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上,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在“2-2-2”内容体系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生实际特点,任课教师选择具体的专题。在课程教学目标选择上,重点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法使用上,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教学等。鼓励兼课教师采取3人结组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课程学习方法选择上,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采取“布置任务、思考讨论、听取讲座、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渐改变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集体备课方式为“思政课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对于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强的老师,采取学生点单(提出感兴趣的教学专题)、教师提供(根据学生提出的兴趣专题,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
(一)知识目标
1.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
2.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方位;
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突破口。
(二)技能目标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能力;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落实“2-2-2”课程内容结构,参照教育部每学年下发的教学要点,本课程标准将“2-2-2”的内容结构进一步整合为国内形势与政策模块、国际形势与政策模块,每个模块进一步采取专题式教学方式。
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单元设计
序号 |
单元名称 (模块名称)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时建议 |
教学载体 |
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 |
教学环境说明 |
考核评价 |
备注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内容。 2.提高学生以讲话精神为科学武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 |
1.立足中国实践的道路探索; 2.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3.增强中国道路的高度自觉; 4.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2 |
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深刻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以及丰富内涵; 2.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要求; 3.更加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1.深刻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展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 2.“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 3.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 4.“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机遇。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3 |
生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
1.使学生全面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2.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3.深刻理解并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
1.总结展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分析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3.讲脱贫攻坚故事,宣传脱贫攻坚精神。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4 |
领悟党史,牢记初心使命 |
1.引导学生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2.坚定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
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2.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3.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5 |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1.引导学生认识疫情冲击下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 2.坚定学生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形势向好的信心。 3.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1.疫情冲击下中国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与全方位风险挑战; 2.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6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使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发展脉络; 2.使学生掌握构建总体均衡、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3.培养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 |
1.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发展脉络; 2.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3.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4.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5.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治理。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7 |
切实实施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
1.使学生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民法典的主要特征及实施要求 3.知晓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
1.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2.民法典的主要特征; 3.民法典的实施要求;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学习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8 |
新发展格局: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全面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1.使学生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思想的提出过程; 2.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3.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 |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思想的提出过程; 2.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9 |
1.理解多边主义的概念; 2.掌握应对全球性问题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3.能够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愿。 |
1.世界面临的时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 2.多边主义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原则; 3.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行动做法。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
10 |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2.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3.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
1.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2.“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要点; 3.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
11 |
1.使学生认清我国当前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独立阅读、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产生应有的忧患意识,明确肩负的重任,自觉拥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
1.人口问题是观全局; 2.人口发展的新特点; 3.辩证看待人口形势。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
12 |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管制; 2.深刻理解“爱国者治港”的原则; 3.充分认识到党中央始终关心港澳同胞的福祉、关心港澳发展。 |
1.香港的历史; 2.香港新时期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3坚定推进一国两制伟大事业。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
13 |
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2.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
1.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4.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
14 |
春天我们踏上新征程——两会精神与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 |
1.使学生了解两会主要内容; 2.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点; 3.理解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点。 |
1.2021年两会的看点亮点; 2.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 3.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点。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15 |
互联时代,创新创业——认真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 |
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提高学生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
1.互联网时代特点分析; 2.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3.新时代对创业就业的新要求。 |
2 |
教材、网络、电视等媒体资讯 |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视频透析。 |
多媒体 教室 |
课堂任务(60%)+课后论文(40%) |
|
16 |
实践调研 |
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政策分析报告、观后感、模拟提案、心得体会等。 |
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认识 |
10 |
学习任务书 |
指导法 |
|
|
|
(一) 对任课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讲政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敏锐性。
2.具有依法执教的能力,严格执教,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3.掌握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4.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论解读的做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个别演讲法、角色定位的方法等。
5.能够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条件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除教室、粉笔等传统教具外,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做保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整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由于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本课程选用的是教育部社科司《形势与政策》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建议任课教师根据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讲座题目,布置讲座内容。
2.课程网站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3.以申报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抓手,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4.建议有条件和实力的老师,尝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每个学期学生完成三个学习任务,撰写一篇撰写调研报告或政策分析报告、观后感、模拟提案、心得体会等,教师根据任务书和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采用百分制。。
针对单招的学生以及参加补考、清考的学生,命题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开卷考试、撰写论文、完成作业、口试等。
(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也要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也要注重考察教师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